
喝普洱茶也讲段位?谁来评这个段位呢?其实喝普洱茶的段位就是喝普洱茶的层次,也就是对普洱茶体验、认知的深度与宽度。喝普洱茶的段位当然是由自己来评,茶感在什么位置,自己最清楚了。(我们要特别说明,这里所说的普洱茶特指普洱茶生茶,因为普洱茶生茶的层次感非常的清晰、鲜明。)

一、那么喝普洱茶的第一个层次是什么呢?第一层次是嗅觉;因为我们习惯在食物与饮料入口前先闻味道,如果气味是我们喜欢的,我们才愿意入口品尝。
这种情况出现在我们初次喝茶的时候,回想一下我们第一次喝茶的时候是不是先端起杯子闻一下香味?不论我们人生第一杯喝的是什么茶,都有这个习惯。如果香气是我们喜欢的,我们才会抱着尝试的心态品尝它的味道。
此时这杯茶的味道最好是香、甜、柔的;对于人生的第一杯茶我们一定能清晰的感受到它的苦与涩,但这份苦涩不能太重,否则我们就失去了继续喝下去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我们人生喝的第一杯茶是老班章的生普古树新茶,那会是什么感觉?基本等同于喝中药,那么我们马上就会对普洱茶的印象极不友好。大家应该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某人收到了朋友送的一饼普洱茶,朋友说这茶很好,于是他就泡着来喝,但是喝了几杯觉得苦涩难耐,转身就扔到垃圾桶去了。等到某一天听一位懂茶的朋友说起普洱茶,于是翻出以前拍的茶饼照片给朋友鉴别,朋友一翻解说,从品牌、厂家到年份证明这可能是好茶,于是某人只好拍大腿,大呼可惜!
正因为如此,当新朋友第一次来访时,我会问“您平常有喝茶的习惯吗?或者您平常喝什么茶比较多?”。如果朋友的回答提示喝茶的经历比较浅,我就会选择类似景迈古树茶这种茶香高扬,苦涩感轻,口感香、甜、柔的茶来招待朋友,并会给他讲关于景迈古树茶与普洱茶的故事。

二、喝普洱茶的第二个层次:味觉。当我们对普洱茶建立了好感与兴趣之后,我们会在“香、柔、甜”这个阶段停留一段时间,但随着我们喝茶经历的丰富与体会的深入,我们会进入味觉的体会阶段;此时我们喝的茶的味道会慢慢加重,我们也听说、体会并接受了“苦涩是茶的本味”。
这就像我们喝酒一样:往往是从啤酒开始;再喝口感刺激性不高的低度酒;最后再喝口感刺激性强的高度白酒、烈酒。喝茶也是如此,总有个从低到高;从轻到重;从简单到复杂的接受过程。
于是,我们能接受口感重的茶,有耐心把一款刚入口并不喜欢的茶慢慢品下去,并期待、观察这款茶在第几泡会发生转变以及会转变成什么样子;也会对这款茶的味道变化曲线的宽度和长度非常留意。
至此,我们能充分感受喝茶时涩后生津的舒展;也能体会茶汤在口腔、喉舌间的润滑感;自然而然的享受到苦后回甘的甜美;甚至于细细回味喝茶很久后依然残留在口、舌、喉之间的那种淡淡的韵味。
喝茶到这个程度时,我们会对泡茶茶具、水的种类、投茶量、泡茶、品茶的方法以及对茶的品质鉴定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回想起来当时我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不仅对自己泡茶有严格的要求,甚至于当朋友们泡茶时如果感觉对方泡茶不专业不标准,我都不想喝对方泡的茶。现在想想真是幼稚:茶是朋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人才是主体;这种幼稚的想法导致茶成了朋友间交流的障碍;本末倒置了。

三、喝普洱茶的第三个层次:茶气。当我们喝茶有了丰富的经历和相当的体验感受时 ,我们对泡茶、品茶都有了自己成熟的方法和见解,我们就从喝茶的嗅觉、味觉过渡、上升到对茶气感觉。
我在前面的视频已经说过:茶气是茶的能量在我们身体经络上的一种生发力、穿透力;茶气是地气的体现;茶气是茶树吸收地气后积存在茶叶中,当我们用开水冲泡并饮用后这种能量在我们身体里经络中穿行的感觉;茶气无形但有感,茶气如果达到了一定强度时,可促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让喝茶的人感受到热气在体内流动、毛孔微张、出汗、打隔和身体感觉愉悦轻松。
茶气足的代表当然是老班章的生普古树茶了;以前我们就讲过班章为王就王在老班章那种无与伦比的霸道茶气上。上通天庭热,下透丹田暖就是茶气在身体的经络中运行的具体体现。
如果您喝茶到了这种程度,恭喜您进入到了老茶客的境界:什么茶都喝过,早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晚上喝茶也不会失眠;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都能把一款茶慢慢从头泡到尾,否则就觉得是对茶的浪费;去到一个地方看到别人泡茶就对别人的茶有了解的兴趣,喝到好茶心情非常愉悦有一种很强的幸福感并会说“喝遍所有茶,还是生普古树茶有味道啊”……

四、喝普洱茶的第四个层次:人茶一味品世人。在前面的视频里我讲了:我们偏爱喝某种茶可能揭示了我们身体、生活与心理的状态。具体来讲就是茶性与我们身心产生了同频共振:体质差的人身体自然排斥刺激性强的茶;体质好但性格保守、追求平静、安逸生活的人当然选择香、甜、柔的茶;身体素质好,生活态度积极又有事业心的人必然会偏爱茶性浓烈的茶。
如果您喝茶到了这个层次,那么您已经可以把茶性与人性相结合、对照;此时您站在茶性这个具体的物质特性之上感受到了茶性与人性的同频共振。您当然也明白了为何美女、红酒、红玫瑰与烛光晚餐是那么的唯美;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是那么的恰当;而出征的战士都会喝一碗烈酒来壮行再将碗摔得粉碎。
此时您已经下踩实而上抓虚:下实为茶性;上虚为人性。但我认为:物质永远是有限的,而精神可以无限;茶永远是配角,而人才是主体。所以您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五、喝茶的第五个层次:重人不重茶。我曾经说过“茶是我们与朋友交流的桥梁和媒介,一款茶不论多贵也不论我们用什么水、茶具和方法来冲泡,他既不能让我们喝了成仙也不能让我们百病皆去、延年益寿。
朋友是否懂茶不是重点,我们关注的是朋友之间的热情与真诚之心;因此遇到爱茶、懂茶愿意探讨茶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品味、欣赏茶的美好;遇到不在意茶、不懂茶的朋友我们可以不谈茶而在其它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样的态度与茶性是相符合的,我曾讲:茶性从相对狭窄的角度来讲,或寒或热,或凉或温亦或平;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茶性,就是八个字:“茶性虽复 融为其本”!
所以作为一个喝茶、爱茶、真正懂茶的老茶客应当以茶为友,以茶为师,学习茶既能坚持执着又能柔软、利他、随境而适、圆融通达。若能如此我们喝茶时当不会被茶所困而能悠游自在了。
- 上一篇: 怎样判断你的普洱茶是不是存废了?
- 下一篇: 市面上“六”大对普洱茶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