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洱茶的“臭青味”是什么呢?实际上,“青味”和其它的植物一样,来自于叶绿素等物质。制茶工艺中的“杀青”杀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杀死叶片中一定酶的活性,以及叶绿素。为什么普洱茶的生茶当中的新茶会有青味呢?是因为正常的杀青工艺后,只要是“晒青”工艺的,都会存在一定的青味。青味程度的轻重,就取决于炒青程度的轻和重,以及杀青后,晒青时间的长短。青味是茶叶很正常的一个现象,不能笼统地说青味重的茶叶就不好,青味轻的就好。很多茶友都认为,只要是古树茶,就会存在很重的臭青味,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不管是小树茶还是古树茶,在同样的杀青工艺的范围内,茶叶青味的多少,应该是恒定的。
2.什么是“宫廷料”?宫廷料是指,在熟茶发酵完成以后,按照等级分级筛选,最细的一部分,最细嫩的这部分,一般俗称为“宫廷料”。因为它最细嫩,芽头的含量最多。
3.“茶膏”是什么?怎么喝?值得买吗?茶膏,首先它是有历史的,最早的茶膏出现在清代,现在故宫里面还保存着以前遗留下来的茶膏。茶膏,实际上是在一口大锅中不停地熬煮茶汤,把水分敖干以后,最后剩下的物质。过去冲泡茶膏,就是把锅底很硬的剩余物质,直接用开水冲泡,就可以直接饮用了。现代的茶膏,不管是做成块状的,颗粒状的,还是粉末状的,都应通过现代的萃取工艺,或者是制药工艺中的冷萃技术制成。当然,也有用最传统的大锅熬制而成。怎么喝?就是用开水直接冲泡就可以直接喝了,就跟喝速溶咖啡一样。值得买吗?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因为在市场中,存在很多商家把它定位为“奢侈品”类,属于高端的定位。小编个人认为,茶膏的冲泡和饮用,就是即食冲泡,同理于速溶咖啡。大家会觉得它很高端吗?显然不会,值不值得买?其实就看价位和个人的接受程度了。
4.价格便宜的普洱茶,是否有存放价值?可以存吗?这个问题,小编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历史。过去存下来的所谓“老茶”,其实当时它的收购标准和价格都不高,存放到现在,10年或20年,茶叶的转化是看得见的。茶叶存储得好坏,以及茶叶内质转化后的好转,也许和价格的高低有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不能一棍子都打死,说价格低的茶就没有存放的价值。因为茶叶的后转化,转化的是茶叶的内质,以及茶叶的加工工艺是否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保存下来。因此,小编认为,只要鲜叶原料没有大问题,制作工艺没有大的问题,它就值得存放的。
5.为什么我听说普洱茶的发展只有10几年的历史?明明很早就有了。普洱茶,从清朝雍正七年的“改土归流”之后,就已经有列入了贡茶的记载,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00年。但是有一点茶友们要注意,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在中间是有断档期的。圈内很多人说的“只有10年的发展”,实际上指的是产业的发展,即消费市场的发展。在10多年前,普洱茶的存在是“统共统销”的状态,当时只有两条销路,一个是“边销”,主要是供给国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作为口粮茶;另外一个是“侨销”,主要销往香港和南洋地区。内地消费市场的真正打开,起步是在2001年以后,高速发展是在2003-2005年。所以说普洱茶的产业发展只有10多年。
6.作为入坑新手,有什么入门书籍推荐吗?根据经验,小编觉得,在2005年出版的徐亚和老师的《普洱茶百问百答》,其实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是偏科普性的;以及阮殿蓉老师出的《我的人文普洱》,是偏人文性的;还有吴疆老师的《七子饼鉴茶实录》,是偏专业性的。
7.用芽头制作出来的普洱茶,和非芽头制作的普洱茶,在口感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要分成生茶喝熟茶来分别看待。首先是生茶,芽头多的生茶,它的内含物质跟叶形茶多的比例是不同的。芽头的多酚类含量会更高一些,香气上呈现出高香,毫香明显,但是甜度会略显不足。因为糖类更多是含于叶片和茶梗当中,芽头含量较少。然后是熟茶,熟茶是渥堆发酵后,就会进行等级筛分,等级越高,含芽量越高。熟茶的等级越高,含芽率就越高。它对口感的影响也是香气会越高,但是甜度和柔滑度略微降低。其实含芽率的高低,和普洱茶的品质没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毕竟不是绿茶,不能把绿茶的标准直接套用过来。